“处理剂是个复配物,开发一种处理剂需要开发出很多种处理剂单体,还要通过上机实验来筛选,从处理剂配方设计到单体的筛选,再到处理剂配方的成功,至少需要三年。当处理剂配方成功后还需要一年四季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下的可纺性、织造性、处理剂稳定性等的考核。当处理剂使用1-2年后,随着新纺丝设备的引进,处理剂的配方又要随之改变。” 11月16日,在线举办的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油剂助剂及母粒年会暨产业链技术交流研讨会上,从事处理剂研发30年的天津市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主任郑帼介绍了研发处理剂的艰辛。
这种研发工艺堪比《红楼梦》中“冷香丸”的处理剂,是行业人熟知的化纤油剂、助剂,它们与纤维用母粒被称为化纤行业重要的创新要素,对提升我国化纤产品差异化、功能化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加快化纤油剂助剂、母粒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把握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要素集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国产关键原辅料应用,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主办,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油剂助剂分会、化纤母粒分会承办,浙江传化化学品有限公司协办了这场会议。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原副会长贺燕丽、副会长兼秘书长关晓瑞,东华大学研究员王华平,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油剂助剂分会会长、浙江传化化学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溢,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毅明等出席会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靳高岭主持会议。
会上,化纤重点企业、油剂助剂及母粒分会成员企业代表畅所欲言,就当前新品开发、绿色发展、供给侧需求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共同为推动化纤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油剂助剂国产化替代进程迫切
化纤油剂助剂及母粒作为重要的原辅料,是化纤行业重要的创新要素,为我国化纤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21年我国化纤产量达到6524万吨,占全球化纤的70%以上,在科技创新、产品结构、绿色制造、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化纤油剂助剂方面,目前化纤油剂总需求量已接近80万吨,化纤油剂助剂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涤纶短纤、涤纶DTY油剂基本实现自足供应,涤纶POY、FDY和锦纶油剂实现国产化突破,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油剂、助剂开发与应用获得进展。
虽然在国产化方面有所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部分油剂助剂进口依存度仍然超过70%,甚至90%以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曾对化纤油剂生产企业和化纤纺丝企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部分企业在油剂生产领域中拥有自主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部分进口化纤用油剂。而在油剂应用企业中,除部分企业自身能够实现供给外,大多数涤纶、锦纶和粘胶企业所需油剂来自进口,而氨纶企业进口油剂占比较低。
新凤鸣集团研发经理崔利介绍,目前绝大部分涤纶FDY、DTY油剂国产技术已经成熟,产业化案例较多,涤纶短纤油剂也初步满足了部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但部分聚酯长丝油剂仍需进口,缺乏针对性及高品质纤维专用油剂,比如多亲油剂等。
天津市纺织纤维界面处理技术工程中心主任郑帼从高性能纤维处理剂也需加快国产化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她说,我国高性能纤维近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产品性能稳定性、生产成本、规模及应用水平方面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其主要共性科学问题就包括施加于纤维表面的界面处理剂有很大关系,这项研究可为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是目前我国高性能纤维处理剂国产化替代相比民用纤维处理剂国产化来说更加艰难,因为多数生产企业正处于技术、工艺、装备的探索和提高阶段。她建议要尽快将高性能纤维处理剂国产化提到日程上来。
性能稳功能多油剂助剂受欢迎
那么国产油剂助剂与进口油剂助剂到底存在怎样的差距?应用企业需要怎样的油剂助剂?精准了解到差距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提升国产产品。为此,会议邀请了院校代表及部分油剂助剂应用企业畅谈了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给油剂助剂生产企业提出了研发建议。
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吉鹏提出,当前我国功能纤维材料品种齐全大部分产品处于跟跑阶段,在低成本化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未来将向高端化、多元化、新型领域、高技术化、生态化发展,需要相应的油剂助剂来助推其高质量发展。
崔利提出,当前国内油剂厂主要以复配为主,各单体研发采购须依托上游表面活性剂厂,衔接性差,造成产品质量整体稳定性差。他建议国内科研机构、油剂助剂厂、化纤厂要加大合作力度,从油剂的单体、配方、开发验证、评价性能、后道应用等全流程共享资源,发挥各家所长,弥补各家短板。
恒申集团化纤板块工程师郑裕磊结合企业使用锦纶6油剂的情况提出,国内油剂大多在稳定性、技术服务、研发体系等方面与国际存在差距。他建议国产油剂快速响应和开发差异化油剂,满足锦纶6的个性化需求,并且要结合绿色发展和低碳环保趋势来研发易清洗、减少下道工序废水COD排放的油剂。
新乡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谢跃亭则提出国产氨纶抗静电油剂性能需进一步提高,研发非硅类油剂以便纺丝后的产品易清洗,并建议开发差别化功能化氨纶油剂以及废丝回收时易去除的油剂。
针对应用企业提出的诉求,传化化学研发中心工程师卢书辉介绍,传化将从功能化分解、共性技术模块、底层技术逻辑等角度,深入理解化纤-工艺-油剂等交叉领域,利用有效的配方设计工具,探讨油剂开发新模式;利用全产业链价值优势,联合开发功能性油剂产品;深入理解润滑、摩擦机理,开发高性能、环保型油剂,已开发出了一系列新型、环境友好型油剂产品,并将积极践行绿色发展,依托对化学技术的深入洞察与布局,向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等创新领域延伸。
东华大学研究员王华平表示,首先要解决油剂助剂国产化的问题,保证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二要建立研发平台,解决细旦、高性能纤维等的薄弱环节问题,在工艺体系方面,特别是原料供应方面,要标准化,解决渠道、品质、批号不稳定的问题;三要深化油剂助剂研发体系,化纤企业要尝试使用国产油剂,配合油剂研发生产企业进行先行先试,为油剂进入大生产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他建议国家出台针对首试产品提供保险机制,保驾护航。
上下游协作开发力推母粒高质量发展
作为纤维差别化、功能化的另一创新要素,近年来,化纤母粒通过原液着色的方式,广泛应用于化纤领域,相较传统纺织加工工艺有着巨大的优势。当前,随着染料工业、电子配色技术和母粒载体的技术进步,我国纤维母粒行业取得快速发展,总需求量在20万吨左右,已拥有黑色母粒、消光母粒、彩色母粒,户外用品和汽车内饰用高耐日晒母粒等丰富多样的产品,如汽车内饰织物用母粒解决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还有一些色母粒和功能母粒满足军用纤维生产与应用要求。
对于母粒未来的发展,吉鹏提出,应从关键功能材料制备技术、母粒高效制备技术、可纺性品质控制及纤维应用领域多方面协同攻关。他认为,未来,纤维用母粒将呈现形成基于需求数据库形成母粒产品库、抑制微塑料、产业链协作系统开发的新趋势。
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从事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和化纤母粒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化纤母粒年产能6万吨,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主管谢伟介绍,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消费升级等一系列机遇的到来,宝丽迪正积极提高母粒的附加值,在智能制造方面进行探索,开发循环再利用纤维、生物基纤维用母粒及功能母粒,以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配套母粒的研发,用于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安全防护等领域应用。
谢伟还提出,希望能联合上下游,建立化纤母粒行业共同体,助力行业标准化发展,促使化纤原液着色更高效、快速地发展。
综合化纤原辅料行业未来发展,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针对油剂、助剂及母粒提出了发展建议: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增强,进一步加强基础应用理论研究,实现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确保产业的稳定与安全;二是产品结构仍需优化,高端纤维产品国产化专用油剂尚未完全解决,高档次高质量的母粒生产企业仍然较少;三是加强产业上下游有效协同创新与开发,相关企业要主动与化纤企业、原辅料企业联合攻关与开发;四是绿色发展水平仍需提高,原辅料的绿色、环保、性能需要进一步增强,回收循环利用技术也需进一步研究。
会议最后,油剂助剂及母粒企业、化纤重点企业还针对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对于化纤油剂助剂分会接下来的重点工作,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油剂助剂分会会长、浙江传化化学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潘溢表示,首先要组织搭建化纤油剂助剂生产企业与化纤生产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二要继续深入推进油剂助剂行业的调研工作,形成稳定的业内沟通交流渠道及信息通报机制;三要探索油剂助剂分会与国家先进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的合作机制;四要持续推进完善油剂行业技术标准工作,促进行业良性发展。重点推进涤纶、锦纶FDY、POY行业标准。五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避免无序竞争,共同促进我国油剂助剂行业健康发展,增强我国油剂助剂的市场竞争力。